• 2022

    08.11

  • 拂弦鳴箏覓知音 - 專訪「御樂古箏樂團」藝術總監-余御鴻

文|魯琛        圖|桃園市國樂團

     談及桃園的箏樂發展,余御鴻(原名:余囿鴻)絕對是不能忽略的一個名字。就讀中國文化大學時期就曾在中壢藝術館音樂廳舉辦個人獨奏會,然而他並不自滿於舞台上聚焦的光芒,爬梳中國箏樂發展與探究當代箏樂的可能性,驅使他完成中國音樂學院中國傳統音樂研究方向博士學位。名字當中的「囿」改為「御」,彷彿也隱喻著他以更加寬廣的視角推展箏樂藝術、御樂前行。

整整吵了一年,才得到朝夕夢想的鋼琴

      余御鴻出生於桃園,兒時因為父母工作緣故,學齡前的他曾住在花蓮光復數年。雖是租來的房子,但後院養了數十隻兔子,小小男孩每天最愉快的事,就是跟兔子們玩;自然寬廣的環境、無憂無慮的童年,迄今仍是美好回憶。

    在七、八歲搬回桃園居住之前,除了可愛的小動物陪伴,鄰居叮叮咚咚的鋼琴聲吸引了他的注意。然而在民國七十年代,即便是小康家庭要購入鋼琴都不容易?當時家裡生活正值艱辛時期,余御鴻想學琴的慾望異常強烈,天天跑去鄰居家看別人小孩彈琴,父母親實在不捨,又存又借,好不容易湊到錢咬牙買了家中第一台鋼琴。「我整整吵了超過一年,七歲時才如願有了鋼琴!」自此踏上音樂之路。

箏樂豐富表現力引人入勝

 

  少年時期,余御鴻接觸到古箏,「古箏聲音清亮優美,我一聽就愛上了!」深入學習古箏後,發現古箏表現力極佳,除了橫向線條的音樂,古箏也可以縱向地抓和弦,技巧更高。余御鴻表示,光是按音就有四五個以上流派,每個流派個性又不一樣,學習過程中,更加感受到古箏內涵浩瀚無窮。

    到中國進修博士後他眼界大開,研究箏樂脈絡過程中,余御鴻深感學無止境,也積極接觸中國音樂家。近些年他與許多傑出演奏家交流互動,像是:潮州箏派--陳其俊、高百堅,山東箏派--鮑曉媛、武漢音樂學院--寧曉靜、香港演藝學院--許菱子、新加坡古琴博士--紀志群等,透過邀請合作演出推廣箏樂。

經營樂團培養演奏者也培養觀眾

    御樂古箏樂團在民國100年正式立案,為的就是希望讓學生們離開校園後還能有演出的舞台與教學的機會。「我成立樂團的目的不只有表演,還有教育、研究以及創作。」余御鴻道,同步經營音樂教室,也是希望讓音樂進入到更多不同年齡層群眾的生活之中。

    余御鴻說大部分的演藝團體主力著重於表演,真正投入創作或是研究相對較少。除了專業團,他也依學生程度成立不同子團,在各類推廣活動中演出。而他並未停下箏樂文化研究的腳步,對未來箏樂的發展、探討箏樂可能遭遇到的困境和優勢,都是他所在意的。余御鴻在音樂學術界標準相當嚴格的中國出版了「20世紀中國的箏樂藝術轉型敘事」,一方面作研究發表文章,一方面也深刻觀察兩岸箏樂發展的同異和消長,他用這些研究和觀察所得的大數據,企圖架構起台灣未來的箏樂發展空間,希望讓年輕世代有機會一窺有著歷史悠久古老箏樂美好的一面。

2022桃園國樂節《春華秋實》音樂會,展現希望與美好

   談及本次參與桃園國樂節《春華秋實》音樂會的曲目安排,余御鴻說:「這三年來疫情改變大家的生活,希望能透過音樂帶給觀眾,對未來的美好願景。」譬如〈虹〉是為平凡生活增添驚喜的美麗七彩;〈煥〉宛若小小的火苗,但展現一線溫暖希望;至於〈駿馬奔蹄〉以優美旋律鋪陳草原上萬馬奔騰的磅礡氣勢,蓬勃生機令人嚮往;〈蝶〉則有多重意向,翩翩飛舞的美感夢想,呈現破繭而出的重生喜悅,余御鴻並透露,這首曲目屆時將搭配多媒體音響呈現風聲、蟲鳴、雷鳴和鳥叫聲等,讓舞台化身自然原野,紓壓又療癒。

   觀眾欣賞箏樂時有哪些重點呢?余御鴻建議,欣賞獨奏時,不妨聚焦在演奏者的技術及個人魅力;合奏曲聲勢浩大,可以表現的曲目更加豐富多樣,演奏者們的肢體語言變化多引發不同的視覺感受,觀眾可以充分享受樂曲營造的整體氛圍。此次《春華秋實》音樂會當中包含兩首余御鴻改編、移植的日本曲,也是他潛心研究的成果;演出有兩人到九人的組合,兼具技術性與藝術性,在經典傳統的根基上,同時也涵蓋創新、實驗性的作品,邀請觀眾親臨現場體驗音樂盛宴。

回公告訊息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