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2022
08.13
-
走自己的路,奏台灣的調 - 專訪「采風樂坊」團長/藝術總監黃正銘
文|林媛淇 圖|桃園市國樂團
約訪這天,黃正銘穿著花襯衫、戴著帥氣墨鏡,從熱氣蒸騰的夏日驕陽下走進咖啡廳,和刻板印象中的二胡大師好像有點距離;但瞭解「采風樂坊」三十年來立於傳統、勇於創新的風格,不禁讓人想聽聽這位「蝦趴」的國樂團長的音樂遊歷。
成軍於1991年的「采風樂坊」創作不少膾炙人口的代表作,像是首個兒童國樂音樂劇《七太郎與狂狂妹》、首創東方器樂劇場《十面埋伏》、以及顛覆傳統印象的《東方傳奇‧搖滾國樂》等。除了在台灣培養不少忠實粉絲,更多次受邀參加國際藝術節表演或與國際知名現代樂團合作,演出足跡遍及亞洲、美洲、歐洲十多個國家,是台灣極具代表性且活躍的樂團之一。
什麼是台灣音樂?
出生於宜蘭農家的黃正銘在國中時接觸到二胡,天賦頗佳,順利考上文化大學音樂系國樂組。畢業之後進入中廣國樂團擔任首席,經常到電視台為歌星演出伴奏,但黃正銘無法安於如此可被替代的配角身份,工作兩年後他決定前往中國再進修,向大師彭修文學習指揮、拜劉明源老師學胡琴。
那段期間他聽遍中國大江南北各地音樂,有回彭修文說:「小黃,你能不能演奏台灣的音樂給我聽?」當時黃正銘想了想,拿起胡琴演奏鄧雨賢的《望春風》,然而這些1930年代創作的歌謠無法回應老師的問題,老師接著追問難道沒有更有歷史、更古老傳統的音樂嗎?當下,黃正銘心頭一震,驚覺自己對生長土地的文化還不夠瞭解,甚至貴遠賤近的輕忽了本土的聲音。而又有多少人對台灣音樂更加陌生、未有機會接觸呢?
回台後,黃正銘經過一番苦思,決定打掉重練。除了精進己身的二胡琴藝,也積極接觸各族群傳統音樂;他向「亂彈嬌北管劇團」的邱火榮、潘玉嬌夫婦學習北管音樂,也向知名學者吳榮順請益原住民音樂、客家音樂。黃正銘進而和笛子演奏家吳宗憲、琵琶演奏家林慧寬,共同創立采風樂坊,保留傳統絲竹樂的精髓,並從中發展新創作--「采風」采集的是台灣的民俗風情,呈現當代台灣音樂的能量。
傳統根基上的實驗創新
采風樂坊以傳統樂器中最具代表性的六種樂器組成,分別為:胡琴、笛子、琵琶、古箏、揚琴、阮咸等,保存了豐富的傳統絲竹音樂與台灣音樂,從早期演奏傳統樂曲,近年樂團也多有委託創作,期待由台灣作曲家激盪賦予器樂豐富多樣的聲響樣貌。
而為了讓更多民眾接觸欣賞到絲竹音樂,采風在2003年開啟了以音樂為主體、包含舞蹈、戲劇元素的大型舞台作品,包括:《七太郎與狂狂妹》」兒童音樂劇,跨界流行的《東方傳奇‧搖滾國樂》,以及一系列的東方器樂劇場:《十面埋伏》、《西遊記》、《無極--一個英雄俠客的春夏秋冬》、《阿銘上菜》等。大型且富娛樂性的演出,獲得觀眾極佳迴響,刷亮了采風樂坊的招牌,也實踐了黃正銘讓絲竹樂走進人們生活的理想。
「我只是想翻轉有些人對傳統器樂廉價庸俗的印象。傳統音樂可以在國家音樂廳欣賞,也可以進到殯儀館送人們最後一程;無時無刻、沒有地域限制,它就是生活。」黃正銘說。回憶當年玩很大、動輒上萬觀眾的盛況,每個製作都有說不完的故事,像是2007年《東方傳奇‧搖滾國樂》除了節目本身大膽跨界流行搖滾,連暖身表演都特別設計一場堪稱可以列入世界記錄的「千人拉胡琴」活動,在當年造成轟動。不少觀眾因此接觸到國樂,進而增加欣賞或學習的意願。
桃園國樂節就是--澎湃、多元、無限想像!
一路走來,采風樂坊非典型的演出形式也得到正反不同評價,黃正銘開玩笑說:「掛羊頭賣狗肉也是一種定位啊!」他心中很清楚推廣國樂的初衷不變。做過前人未有的創舉,近年的采風樂坊潛心回歸音樂本質,專注在精緻細膩的絲竹室內樂,頗有「見山還是山」的意味。
再度受邀參與桃園國樂節,黃正銘對桃園市國樂團林子鈺團長的專業及努力豎起大拇指:「桃園的國樂能有這片風景,林團長功不可沒!」在8月14日《團聚桃園》音樂會中,上半場是深耕台灣音樂的「采風樂坊」、下半場是世界音樂走向的「WOOONTA問他跨界樂團」,兩團皆以傳統音樂結合當代與跨文化,展開一場在地與國際的音樂對談。
此次音樂會曲目安排,有青年作曲家劉佳瑩創作的《青春》與《重生》、郭哲誠的《桂花釀》;還有濃濃台灣味的經典民謠--鄉親熟悉的客家民謠《落水天》、輕鬆活潑的日本曲《可愛的馬》、溫婉動人的《白牡丹》、讓人手舞足蹈的《桃花過渡》,風格多樣、曲曲動聽。黃正銘說:「桃園國樂節給我的印象正如同我心中的台灣音樂---澎湃、多元、充滿無限想像!」